感受文化遗产,守护文明年轮
感受文化遗产,守护文明年轮
感受文化遗产,守护文明年轮潮新闻(xīnwén) 记者 李娇俨
每年6月的(de)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11日,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系列活动在临平玉架山考古(kǎogǔ)博物馆启动。14日前后,全省各级文博机构将推出各类文博主题(zhǔtí)活动270余场,展现浙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(zīyuán)。
玉架山考古博物馆。记者 林云龙(yúnlóng) 周莎莎 胡金 摄
文化和自然遗产绝非冰冷的器物,或是荒芜的野地(yědì),它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。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巨大代价(dàijià),才将(jiāng)这些珍宝传递至今。它们定义了我们是谁,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。
浙江是(shì)文化大省。近年来,浙江努力让这些珍宝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耀(shǎnyào)光芒,写下华彩篇章。
博物馆宛如一扇窗,透过它(tā),我们得以更(gèng)直观地感受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。
11日活动现场,浙江省博物馆的摊位(tānwèi)上,一位小观众正在(zài)体验“国宝墨影”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拓印,通过亲手制作的拓片,她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(mèilì),也让文物在心中留痕。
双鸟纹象牙蝶形(diéxíng)器。图源 新华社
有风君获悉,14日当天,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将推出(tuīchū)“浙博寻宝”未成年研学活动、古诗活字印刷拓印(tàyìn)体验(tǐyàn)、“拓古印今”瓦当拓印体验、“水墨之春”水墨画绘制体验等更为丰富的活动,并将夜间延时(yánshí)开放至晚上9点(diǎn),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。进入暑期,浙江省博物馆还会推出《相无(xiāngwú)古今——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》展,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全国各地名山石窟的艺术之美。
“通过详实(xiángshí)的(de)史料(shǐliào)和(hé)策展人的奇思妙想,考古成果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,古人是如何在与不同民族的多次交往中,保留下(xià)自身的特色。”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专职副书记杨玲说,“理清过去的脉络,让我们看到文化和自然遗产更令人感同身受的一面。接下来我们会不断丰富展陈,继续搭建古今串联的通道。”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省文博机构队伍不断(bùduàn)壮大,博物馆(bówùguǎn)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跃升(yuèshēng),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。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、浙东运河博物馆、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等一批重要博物馆相继开放,成为家门口的文化宝藏(bǎozàng)园;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(shùliàng)达451家,累计认定验收乡村(xiāngcūn)博物馆926家,化身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课堂;浙江自然博物院“24小时博物馆”、博物馆错峰开放等创新做法,不断提升(tíshēng)公众服务能力。
市民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参观(cānguān)。记者 俞碧寅 摄
“十四五”时期,浙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壮大,用心(yòngxīn)用情(yòngqíng)守护民族精神瑰宝。
有风君了解(liǎojiě)到,截至目前,浙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3处,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9项,全国重点(zhòngdiǎn)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281处,位列全国第四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0处,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70余处;拥有国家历史(lìshǐ)文化名城10座、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村落701处。体量背后,是波澜壮阔的吴越(wúyuè)史。
一把把洛阳铲(chǎn),揭开深埋于泥土(nítǔ)中的奥秘,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走到我们身边。
近年来,浙江考古“启明星”计划深入(shēnrù)实施,如一场文化复兴的(de)号角,吹响在广袤的之江大(dà)地上。仙居下(xià)汤(tāng)遗址,呈现万年远古村落的图景;温州朔门古港遗址,见证千年商港的辉煌历史;绍兴稽中遗址,成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的重要线索;衢江皇朝墩遗址,刷新对古水稻田的认知之最;上山文化、河姆渡文化、良渚文化入选新修订人教版历史教科书,揭示中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的基因密码。
良渚古城遗址宫殿区。图源(túyuán) 视觉中国
创新表达方式,浙江(zhèjiāng)丰富的文化遗产具备了穿越时空的号召力。
“跟着考古去研学”“跟着博物馆去旅游(lǚyóu)”“跟着四普去旅游”等活动,掀起文博旅游的新国潮;浙江推出的第一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“东坡行旅”,从苏堤到大麦岭题刻,从六一泉到有(yǒu)美堂遗址,北宋政治家、大文豪苏轼的人生阶段,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载体,串珠成链,在全国范围内诠释(quánshì)着传统士大夫(shìdàfū)品格(pǐngé)与东方美学特质。
筑牢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“护城墙”
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,离不开顶层(dǐngcéng)设计的完善。
《中共浙江省委(zhōnggòngzhèjiāngshěngwěi)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(guānyú)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(wénwù)工作打造文博强省的意见》等政策(zhèngcè)性文件发布实施,提供有力政策保障。文物安全监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。全省排查整改文物安全各类问题隐患5万余处,推动文物安全形势不断好转。浙江在全国率先组建文物安全银盾督查队,组建护宝志愿者队伍169支(zhī)、招募护宝志愿者1.2万名,成为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的“护城墙”。
去年(qùnián)11月,全省文物安全志愿者联盟正式成立。
当基建项目遇见(yùjiàn)遗址遗迹,宽容与耐心描摹出“城市之魂(zhīhún)”。浙江制定并实施《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》,在全国率先实现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省域全覆盖,累计完成考古前置调查勘探项目15449项,推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工程、甬台温(yǒngtáiwēn)高速公路温州段改扩建工程等936项重大项目通过文物(wénwù)审批,与古为新(xīn)。
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说,接下来,要让蕴含(yùnhán)浙江生活、人民(rénmín)基因的宝贵文化(wénhuà)遗产,始终熠熠生辉,必须夯实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,构建先进的文化遗产展示体系,让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身边生动鲜活的风景。在保护中发展(fāzhǎn),在发展中保护,增强全社会(shèhuì)文物保护意识(yìshí),使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,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真正地活起来。
潮新闻(xīnwén) 记者 李娇俨
每年6月的(de)第二个星期六是我国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11日,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浙江主场系列活动在临平玉架山考古(kǎogǔ)博物馆启动。14日前后,全省各级文博机构将推出各类文博主题(zhǔtí)活动270余场,展现浙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(zīyuán)。
玉架山考古博物馆。记者 林云龙(yúnlóng) 周莎莎 胡金 摄
文化和自然遗产绝非冰冷的器物,或是荒芜的野地(yědì),它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。我们的祖先付出了巨大代价(dàijià),才将(jiāng)这些珍宝传递至今。它们定义了我们是谁,也架起了沟通的桥梁。
浙江是(shì)文化大省。近年来,浙江努力让这些珍宝继续在历史长河中闪耀(shǎnyào)光芒,写下华彩篇章。
博物馆宛如一扇窗,透过它(tā),我们得以更(gèng)直观地感受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魅力。
11日活动现场,浙江省博物馆的摊位(tānwèi)上,一位小观众正在(zài)体验“国宝墨影”双鸟纹象牙蝶形器拓印,通过亲手制作的拓片,她感受着传统技艺的魅力(mèilì),也让文物在心中留痕。
双鸟纹象牙蝶形(diéxíng)器。图源 新华社
有风君获悉,14日当天,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将推出(tuīchū)“浙博寻宝”未成年研学活动、古诗活字印刷拓印(tàyìn)体验(tǐyàn)、“拓古印今”瓦当拓印体验、“水墨之春”水墨画绘制体验等更为丰富的活动,并将夜间延时(yánshí)开放至晚上9点(diǎn),满足群众多元文化需求。进入暑期,浙江省博物馆还会推出《相无(xiāngwú)古今——石窟艺术超感沉浸体验》展,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全国各地名山石窟的艺术之美。
“通过详实(xiángshí)的(de)史料(shǐliào)和(hé)策展人的奇思妙想,考古成果转化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,告诉我们中华文明的历史,古人是如何在与不同民族的多次交往中,保留下(xià)自身的特色。”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专职副书记杨玲说,“理清过去的脉络,让我们看到文化和自然遗产更令人感同身受的一面。接下来我们会不断丰富展陈,继续搭建古今串联的通道。”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。“十四五”时期,全省文博机构队伍不断(bùduàn)壮大,博物馆(bówùguǎn)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跃升(yuèshēng),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。浙江省博物馆之江馆区、浙东运河博物馆、临平玉架山考古博物馆等一批重要博物馆相继开放,成为家门口的文化宝藏(bǎozàng)园;全省备案博物馆数量(shùliàng)达451家,累计认定验收乡村(xiāngcūn)博物馆926家,化身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课堂;浙江自然博物院“24小时博物馆”、博物馆错峰开放等创新做法,不断提升(tíshēng)公众服务能力。
市民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院24小时博物馆参观(cānguān)。记者 俞碧寅 摄
“十四五”时期,浙江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断壮大,用心(yòngxīn)用情(yòngqíng)守护民族精神瑰宝。
有风君了解(liǎojiě)到,截至目前,浙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3处,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9项,全国重点(zhòngdiǎn)文物保护单位(dānwèi)281处,位列全国第四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0处,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270余处;拥有国家历史(lìshǐ)文化名城10座、省历史文化名城10座、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古村落701处。体量背后,是波澜壮阔的吴越(wúyuè)史。
一把把洛阳铲(chǎn),揭开深埋于泥土(nítǔ)中的奥秘,文化遗产从历史深处走到我们身边。
近年来,浙江考古“启明星”计划深入(shēnrù)实施,如一场文化复兴的(de)号角,吹响在广袤的之江大(dà)地上。仙居下(xià)汤(tāng)遗址,呈现万年远古村落的图景;温州朔门古港遗址,见证千年商港的辉煌历史;绍兴稽中遗址,成为探寻越国都城格局的重要线索;衢江皇朝墩遗址,刷新对古水稻田的认知之最;上山文化、河姆渡文化、良渚文化入选新修订人教版历史教科书,揭示中华文明(zhōnghuáwénmíng)的基因密码。
良渚古城遗址宫殿区。图源(túyuán) 视觉中国
创新表达方式,浙江(zhèjiāng)丰富的文化遗产具备了穿越时空的号召力。
“跟着考古去研学”“跟着博物馆去旅游(lǚyóu)”“跟着四普去旅游”等活动,掀起文博旅游的新国潮;浙江推出的第一条中国文物主题游径“东坡行旅”,从苏堤到大麦岭题刻,从六一泉到有(yǒu)美堂遗址,北宋政治家、大文豪苏轼的人生阶段,以不可移动文物为载体,串珠成链,在全国范围内诠释(quánshì)着传统士大夫(shìdàfū)品格(pǐngé)与东方美学特质。
筑牢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“护城墙”
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进步,离不开顶层(dǐngcéng)设计的完善。
《中共浙江省委(zhōnggòngzhèjiāngshěngwěi)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(guānyú)全面加强新时代文物(wénwù)工作打造文博强省的意见》等政策(zhèngcè)性文件发布实施,提供有力政策保障。文物安全监管治理体系不断完善。全省排查整改文物安全各类问题隐患5万余处,推动文物安全形势不断好转。浙江在全国率先组建文物安全银盾督查队,组建护宝志愿者队伍169支(zhī)、招募护宝志愿者1.2万名,成为文化遗产(wénhuàyíchǎn)的“护城墙”。
去年(qùnián)11月,全省文物安全志愿者联盟正式成立。
当基建项目遇见(yùjiàn)遗址遗迹,宽容与耐心描摹出“城市之魂(zhīhún)”。浙江制定并实施《浙江省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管理规定》,在全国率先实现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省域全覆盖,累计完成考古前置调查勘探项目15449项,推动如通苏湖城际铁路工程、甬台温(yǒngtáiwēn)高速公路温州段改扩建工程等936项重大项目通过文物(wénwù)审批,与古为新(xīn)。
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朱海闵说,接下来,要让蕴含(yùnhán)浙江生活、人民(rénmín)基因的宝贵文化(wénhuà)遗产,始终熠熠生辉,必须夯实文化遗产资源的基础,构建先进的文化遗产展示体系,让文化遗产成为人们身边生动鲜活的风景。在保护中发展(fāzhǎn),在发展中保护,增强全社会(shèhuì)文物保护意识(yìshí),使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举措转化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,让文化和自然遗产真正地活起来。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